黏搭子:记忆深处那抹甜糯的乡愁
发布时间: 2025-11-07 21:11:02
黏搭子,这个名字在异乡的夜里咀嚼,总带着几分恍惚的甜意。它不是什么稀罕物,不过是糯米粉裹着豆沙,在沸水里打了个滚儿,再往黄豆粉里一蘸——可偏偏就是这个朴拙的吃食,成了我心中故乡最柔软的印记。
老家的黏搭子,做法是极家常的。母亲总在冬日清晨开始忙活,糯米粉用温水细细调和,揉成光洁的面团。红豆沙是前一天熬好的,带着颗粒感,甜得恰到好处。她包黏搭子的手法几十年不变——取一小团面,拇指在中间按出窝,填进豆沙,再轻轻收口,搓成椭圆。那动作行云流水,像一种古老的仪式。
最动人的是下锅的时刻。白胖的黏搭子扑通扑通跳进滚水,起初沉在锅底,不一会儿便争先恐后地浮上来,在水面打着转儿,变得晶莹剔透,能隐约看见里面深色的馅料。这时母亲会用漏勺捞起,趁热倒进炒香的黄豆粉里,轻轻摇晃小筐,让每个黏搭子都均匀地沾满金黄的粉末。
刚出锅的黏搭子是不能急着吃的。记得小时候总是眼巴巴地等着,看它从烫手到温热。咬开的第一口,先是黄豆粉的焦香,接着是糯米的绵软弹牙,最后是红豆沙汹涌而出的甜。那种甜不尖锐,是温厚的、踏实的,像冬日里突然照进窗棂的阳光,能把整个身子都暖透。
街角的王奶奶也卖黏搭子。她的摊子极简——一口锅,一盆面,一钵豆沙,还有那个用了半辈子的竹筐。有人问她的黏搭子为什么特别软糯,她只笑笑:“急什么,糯米也是要醒的。”后来才懂,她让和好的面团静置半小时,这叫“醒面”,让水与米充分融合。这种对时间的尊重,是快节奏生活里失传的智慧。
如今在城市,我也试过用料理机打糯米粉,用现成的豆沙,却再也复刻不出记忆中的味道。不是技艺生疏,是少了那口柴火灶,少了窗外飘雪的清冷,少了母亲在灶间忙碌的身影,更少了那份等待食物慢慢成熟的耐心。
黏搭子就是这样一种食物——它黏,黏住的是唇齿,更是游子与故乡最后的那点牵连;它搭,搭起了过去与现在,搭起了味觉与记忆。在这个什么都可以速成的时代,它固执地保持着最朴素的模样,提醒着我们:有些滋味,注定要慢火细熬,有些牵挂,终究会历久弥香。
每当生活让人疲惫,我总会想起那个冬晨,灶台氤氲的蒸汽里,母亲转身端来刚出锅的黏搭子。那一刻,整个世界都是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