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学生暑假“搭子”社交:是陪伴,还是新型孤独?》
发布时间: 2025-08-13 09:33:01
暑假来临,高校校园里悄然流行起一种新型社交关系——“暑假搭子”。从“饭搭子”“自习搭子”到“旅行搭子”,大学生们通过社交平台或校园群组精准匹配需求,寻找短期伙伴。这种“轻社交”模式看似解决了独处时的尴尬,却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矛盾心态。
“精准陪伴”成刚需
“一个人吃饭太无聊,但交朋友又太累。”大二学生小林在帖子中写道。像她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:既渴望陪伴,又害怕复杂的人际负担。于是,“搭子”成了折中选择——双方因具体需求结伴,无需深入交流,活动结束关系自然淡化。某高校表白墙上,求“考研搭子”“健身房搭子”的帖子日均超过50条,甚至衍生出“日落搭子”“遛狗搭子”等细分需求。
便利背后的情感代餐
心理学教授李雯指出,“搭子文化”本质是年轻人对低压力社交的妥协。“它用功能性关系填补孤独,却回避了真实情感联结。”调查显示,68%的“搭子”关系在暑假结束后不再联系。有人享受这种自由,也有人感到空虚。大三学生阿康坦言:“和‘旅行搭子’爬完泰山后,看着对方头也不回地离开,突然觉得比一个人出发时更孤独。”
是社交进化还是时代症候? 支持者认为,“搭子”是年轻人高效社交的智慧,反对者则批评其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碎片化。某高校辅导员观察到,过度依赖“搭子”的学生往往更难建立长期信任关系。但不可否认,这种模式正在重塑传统社交规则——当“共同经历”取代“情感深度”,或许正是数字化一代对抗孤独感的独特尝试。
这个暑假结束时,那些短暂交汇的“搭子”们,最终留下的是一段便利的回忆,还是一面映照当代社交困境的镜子?答案可能因人而异,但这场实验本身,已然成为Z世代社交生态的鲜活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