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# 上海高一学习搭子:在陪伴与挑战中共同成长 ###
发布时间: 2025-09-11 03:11:02
清晨六点半,闹钟准时响起。上海市浦东新区某高档小区的书房里,高一学生林薇合上英语单词本,匆匆吃完早餐,拎起书包赶往地铁站。她今天约了“学习搭子”陈默一起到上海图书馆写作业——这是他们成为“搭子”的第三个月。
所谓“学习搭子”,是当下上海中学生间悄然流行的一种学习模式:两人或多人组成互助小组,共享学习资源、监督进度、讨论难题,甚至共同规划时间。对于刚踏入高中阶段的学子而言,这种模式既是应对压力的策略,亦是一种新型社交方式。
林薇和陈默的结识源于一次区数学竞赛培训。两人同是名校高一学生,学业压力不小。“一个人刷题容易放弃,但有人陪着就不一样了,”陈默推了推眼镜,“我们每周约三到四次,有时候在图书馆,有时候在咖啡馆,甚至周末会去大学自习室。”
他们的合作并非简单的“一起写作业”。林薇擅长文科,陈默精通数理,两人分工明确:她帮他修改语文作文,他教她解析物理题;背英语单词时互相抽背,做数学卷子会计时比拼正确率。偶尔学累了,他们会走到图书馆外的世纪公园散步,聊未来的目标——林薇想考复旦新闻系,陈默则向往交大的工科。
这种模式背后,是上海高中生面临的现实挑战:新高考选科复杂度高、学科难度跨越式增长、竞争压力持续加剧。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65%的高中生认为“独自学习效率低下”,而拥有固定学习伙伴的学生,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组10-15分。
但“学习搭子”的关系远比想象中微妙。虹口区一名重点中学教师王老师观察到:“成功的学习小组需要价值观一致、目标相近。有的搭子因为进度差异或性格不合而解散,有的则发展成良性竞争的挚友。”
下午五点,夕阳透过玻璃窗洒在书桌上。林薇和陈默收拾书包准备回家。“下周物理月考,明天我们刷完这套题再回家?”陈默问。“好,但得赶在七点前,我要去上戏剧社排练,”林薇笑着补充,“对了,记得发我你的历史笔记摘要。”
地铁站口,两人挥手道别,融入熙攘人流。在这个拥有超过20万高中生的城市里,无数这样的“学习搭子”正彼此支撑着度过高一适应期。他们既是竞争对手,亦是战友;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,用一种近乎传统的方式重新定义着“同窗之情”。
正如黄浦江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,这些年轻人在互助中寻找着自己的光——不仅为眼前的考试,更为更长远的未来。